你有没有过这种崩溃时刻?开会时老板问“这个项目为什么盈利下滑”,你翻遍报表只能说“好像成本高了”;想给产品做升级,对着用户反馈却不知道从哪下手;甚至看到同行突然爆火,自己连人家的商业模式都看不懂……
不是你不够努力,而是没找对“解题思路”。就像医生靠听诊器、程序员靠代码,真正的商业高手,都在用一套成熟的“思维工具”解决问题。今天就把文档里压箱底的10个商业分析模型掰开揉碎讲,从选赛道到做营销,再到管团队,帮你把复杂问题变“填空题”。
01
先搞懂“战场”:3个模型看清行业和自己
做商业决策前,最怕“拍脑袋”。先搞清楚外部环境和自身定位,才不会在错的赛道上狂奔。
1. SWOT:3分钟摸清自己的“家底”
这是最经典的“自我体检表”,简单到用一张纸就能画,但90%的人都用错了。
它把问题分成4类:内部优势(S)、内部劣势(W)、外部机会(O)、外部威胁(T)。比如你开了家奶茶店:
- 优势(S):自家茶底是独家配方,回头客多
- 劣势(W):外卖配送费比同行高2块,差评多
- 机会(O):周边新开业3栋写字楼,白领多
- 威胁(T):街对面要开连锁奶茶品牌
光列出来还不够,关键是“配对解题”:用优势抓机会(比如针对白领推“办公下午茶套餐”),用机会补劣势(和外卖平台谈合作降配送费),靠优势躲威胁(强调“独家茶底”和连锁品牌差异化),避开劣势和威胁(别和连锁品牌打价格战)。
TOWS矩阵图,能直接把SWOT的4类要素转化成“发展型”“防御型”等具体战略,小白也能照做。
2. 波特五力:一眼看穿行业“好不好赚”
很多人选项目只看“我能不能做”,高手先看“这个行业值不值得进”。波特五力模型就是帮你算清“行业赚钱难度”的神器。
它从5个角度拆解竞争:
-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:比如开咖啡店,咖啡豆供应商就1家,那你成本就容易被拿捏
-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:要是你的客户都是大企业,人家一次买1000件,肯定会压价
- 潜在进入者威胁:开奶茶店门槛低,隔壁老王明天就能开店,竞争就激烈
- 替代品威胁:夏天卖冰淇淋,突然来了家网红冰粉店,你的客户就被抢了
- 同行竞争:一条街5家火锅店,大家都打5折,谁也别想赚钱
举个例子: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行业前几年能赚大钱?因为当时潜在进入者少(造车门槛高),替代品(燃油车)受政策限制,供应商(电池厂)还没形成垄断,这就是“好行业”的信号。现在行业卷起来,也是这5个力发生了变化。
3. 波士顿矩阵:别把钱投在“不赚钱的产品”上
很多老板以为“产品越多越好”,结果养了一堆“吞金兽”。波士顿矩阵用“销售增长率”和“相对市场占有率”两个维度,帮你给产品分4类,钱要花在刀刃上。
- 明星产品:增长率高、市场份额高(比如苹果的iPhone)。战略:砸钱!让它一直当“摇钱树”
- 现金牛产品:增长率低、市场份额高(比如苹果的iPad)。战略:少投入,靠它赚的钱养其他产品
- 问题产品:增长率高、市场份额低(比如苹果刚推出的Vision Pro)。战略:先试错,行就推,不行就砍
- 瘦狗产品:增长率低、市场份额低(比如有些老款配件)。战略:别犹豫,赶紧卖了或停掉,别浪费资源
有个做母婴用品的朋友,之前同时推10款产品,后来用这个矩阵梳理,发现3款“瘦狗产品”每年亏20万,砍了之后,把钱投给2款“明星产品”,半年利润涨了40%。
02
再做好“生意”:4个模型打通营销和运营
搞懂了赛道,下一步就是怎么把产品卖出去、把模式跑通。这4个模型,从定价到获客,全给你搭好框架。
1. 营销4P:别再只会“打折促销”
很多人做营销就知道“今天满减、明天发券”,其实经典的4P理论早就把营销拆成4个可落地的动作:
- 产品(Product):不是你想做什么,而是用户需要什么。比如文档里说“产品包括有形产品、服务、观念”,就像奶茶店不只是卖奶茶,还能卖“打卡场景”(ins风装修)
- 价格(Price):不是成本加利润,而是看用户愿意付多少。比如同一款面膜,在药店卖50,在免税店卖80,因为免税店的用户更在意“正品”,愿意多花钱
- 渠道(Place):用户在哪,你就去哪。比如卖老年保健品,别只做线上,社区讲座、药店铺货才是好渠道
- 促销(Promotion):不只是打折,而是“刺激用户行动”。比如“前100名下单送赠品”(制造稀缺)、“满300减50”(提高客单价)
有个开服装店的学员,之前只靠线下打折,后来用4P调整:产品上增加“妈妈装+儿童装”的亲子款,价格分“基础款(199)+高端款(599)”,渠道加了社群团购,促销搞“老客带新客各减50”,3个月客流翻了2倍。
2. STP理论:别想“赚所有人的钱”
“我的产品适合所有人”,这句话一听就会亏。STP理论帮你找到“最该赚的人”,把资源集中火力打。
它分3步走:
- 市场细分(Segment):把大市场拆成小群体。比如做护肤品,可按年龄拆成“20岁控油”“35岁抗老”“50岁保湿”
- 目标市场(Target):选一个你最能打的群体。比如你擅长做植物成分,就盯“25岁敏感肌女性”
- 市场定位(Position):告诉用户“你和别人不一样”。比如“专做敏感肌的植物面霜,不含酒精香精”
就像完美日记早期,没跟大牌抢“高端用户”,而是瞄准“学生党”,定位“平价好用的彩妆”,靠小红书种草火起来。要是它一开始就卖几百块,根本做不起来。
3. 商业模式画布:把你的生意画成“九宫格”
很多人说“我有个好想法”,但说不出怎么赚钱。商业模式画布用9个格子,帮你把模糊的想法变成清晰的商业逻辑。
举个例子,用它分析瑞幸:
- 客户细分:上班族、学生党(需要高性价比咖啡)
- 价值主张:10-15元一杯,3分钟取餐,比星巴克便宜快
- 渠道:线上APP点单+线下快取店(不占大店面,成本低)
- 收入来源:咖啡销售+联名产品(比如线条小狗杯)
- 关键资源:供应链(自己的烘焙厂)+数字化系统(点单、库存管理)
你也可以拿张纸画这9个格子,不管是开小店还是做项目,填完就知道“钱从哪来、成本花在哪”。
4. AIDMA法则:让用户从“看到”到“买下”
为什么有些广告看了就想买,有些看了就忘?因为没踩中用户的“心理路径”。AIDMA法则就是用户从看到产品到下单的5个步骤:
- 注意(Attention):用亮点抓眼球。比如奶茶店门口挂“买一送一,仅限今天”的海报
- 兴趣(Interest):让用户觉得“有用”。比如店员说“这款奶茶用的是0糖糖浆,喝了不胖”
- 欲望(Desire):放大需求。比如“夏天喝冰的,解腻又降温,很多顾客一次买两杯”
- 记忆(Memory):让用户记住你。比如会员卡积分、每周三会员日
- 行动(Action):降低下单门槛。比如“现在扫码就能点,不用排队”
之前帮一家面包店改宣传,原来只写“新鲜面包”,后来按AIDMA调整:门口海报写“现烤牛角包,10点前买一送一”(注意),玻璃贴“无添加黄油,孩子也能吃”(兴趣),店员说“刚出炉的,还热乎,配牛奶当早餐正好”(欲望),加微信群送“下次满20减5”券(记忆+行动),一周销量涨了30%。
03
最后带好“队伍”:3个模型让管理不头疼
搞定了业务,没人执行也白搭。这3个模型帮你把团队从“散沙”变成“战队”。
1. 麦肯锡7S模型:别只盯着“战略”,这7件事都要抓
很多老板总说“我战略没问题,就是团队不行”,其实是忽略了“战略”和“团队”要配套。麦肯锡7S模型告诉你,企业要健康,7个要素缺一不可:
- 战略(Strategy):你要去哪(比如“今年开5家分店”)
- 结构(Structure):谁来做(比如“每个分店设店长+采购+收银”)
- 制度(Systems):怎么做(比如“采购要走比价流程,收银要对账”)
- 人员(Staff):用对人(比如“店长要懂运营,采购要懂食材”)
- 技能(Skills):会不会做(比如“定期培训店员做咖啡拉花”)
- 风格(Style):团队氛围(比如“老板带头和员工一起吃工作餐”)
- 共同价值观(Shared Values):大家信什么(比如“让顾客喝到平价好咖啡”)
就像有些公司战略是“做高端产品”,但招的员工没接触过高端客户,培训也没跟上,最后战略只能落空。
2. 人才“选育用留”:别再“招人靠感觉,留人靠画饼”
很多老板招人时问“你能吃苦吗”,留人时说“等公司上市给你股份”,结果员工来了又走。其实人才管理有一套固定流程:
- 选:不是招“最厉害的”,而是招“最适合的”。比如招销售,别只看学历,要看他有没有“追着客户聊3天”的韧劲
- 育:不是只教“怎么做”,还要教“为什么做”。比如培训店员,除了教做奶茶,还要教“怎么和顾客聊天拉回头客”
- 用:给员工“试错的机会”,也给“晋升的空间”。比如让优秀店员管排班,做得好再升店长
- 留:不只是涨工资,还要“让人有成就感”。比如每月评“服务之星”,贴在店里,员工会更有干劲
有个做餐饮的老板,之前员工流失率30%,用了“选育用留”后,招人的时候加了“模拟服务”测试,每月搞技能培训,还给优秀员工开“管理小课”,半年流失率降到5%。
3. GRERINER组织成长模型:别用“小作坊”的方法管“大公司”
很多公司做到100人就乱套,因为老板还在用“管10人团队”的方法。GRERINER模型告诉你,企业不同阶段要换不同的管理方式(对应文档40页):
- 创业期(人少)老板直接管,不用搞复杂制度,比如“有问题直接找我”
- 引导期(十几人)要定简单规则,比如“采购要写申请,销售要报业绩”
- 授权期(几十人)给中层放权,比如“店长能定自己店的促销活动”
- 协调期(上百人)要建流程,比如“各店采购统一走总部,避免浪费”
就像美团早期,王兴能管到每个业务线,但后来员工多了,就建立了“区域经理+业务中台”的架构,不然根本管不过来。
04
写在最后:模型不是“公式”,是“解题思路”
看完这些模型,别想着“照葫芦画瓢”就能成功。它们就像地图,能帮你找到方向,但怎么走还要靠自己试。
比如用SWOT分析后,还要去调研用户;用波士顿矩阵选了“明星产品”,还要盯紧成本。但比起“瞎摸索”,用对模型能让你少走80%的弯路。
以后再遇到商业问题,别慌,打开这篇文章,找对应的模型套一套,你会发现:原来复杂的问题,早就有了“标准答案”的框架。
关注公众号:报告未来,后续还会拆解更多商业干货,从数据分析到战略落地,帮你一步步从“执行者”变成“操盘手”。